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物有:

·1906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690年-699年《妙法莲华经》,现藏日本。
·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《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》,刻印于7世纪末中国唐朝武则天时代。韩国学者认为此经刻于新罗。日本学者长泽规矩对《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》是否刻于新罗抱怀疑态度,美国学者钱存训、中国学者张秀民认为此经是唐朝武周刻本,流入新罗。近期研究表明《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》在唐武周长安元年(701年)在洛阳佛瘦寺翻译完毕,次年刊于长安,703年分批传入新罗。
·日本奈良法隆寺《百万塔陀罗尼经》,约770年印刷于日本。
·敦煌发现的《金刚经》,868年印刷,雕工精细,远胜早先的陀罗尼经。
中国传统的年画中至今还保留有木版年画工艺,例如著名的杨柳青年画。

由于雕版印刷制作的印版只能用于特定的印刷品,制版的工作量很大、效率低下,使得早期印刷品非常珍贵。为解决制版的问题,后来发明了活字印刷术,由于组版中的活字可以重复使用,使印刷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。早期的活字使用胶泥制作,近代则改进为使用铅字。

活字印刷是由中国北宋1040年的毕昇发明。由当时著名科学家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记载保存,完整无遗地包括制字、贮字、排版、拆板和刷印等一整套活字印刷术工序,与后世铅字排版的原理完全相同。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经过精心设计,反复试验才获得成功。早期活字印刷品的陆续发现和泥活字实证研究成果,证实了毕昇活字印刷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。

金属活字印刷也是在北宋发明的。在12世纪和13世纪,活字印刷术在亚洲广为传播,有许多阿拉伯文和中文的图书馆,含有几万书印刷的书。金属活字发明于宋代的根据是:

1.元代科学家王祯(1260-1330)在《造活字印书法》(1298)中谈到:“近世又铸锡作字,以铁条贯之,作行,嵌于盔内,界行印书,但上项字样,难以使墨,率多印坏,所以不能久行。”这是中国关于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。元初人所说的近世当然是宋代,说明用锡活字印书是在宋代。由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,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艺上的重大改革。
2.清藏书家孙从添(1769-1840)在《藏书纪要》(1810)中载:“宋刻有铜字刻本、活字本”。明明确确说明宋代有铜活字本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